做有温度的教育,行有深度的教研
8月24日至8月25日,小荧星艺术幼儿园全体教师集中于四楼多功能厅,参加由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2021学年第一学期暑期全员培训班。此次活动以线上培训、线下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聚焦课程建设,进一步解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核心精神,以问题寻解的思路建构课程发展的实践导向,用案例解读理论,用实践说明问题,旨在促进全体教师对课程建设内涵的领悟,提升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课程建设和实践能力。
一、 在“聆听”中感受有温度的教育
为期一天半,五场报告与案例分享,以课程游戏化项目理念为引领,聆听了精彩纷呈的课程演绎。从黏土到一座城,从一个杂技演员到一个杂技团,演绎了一场以幼儿为主角的生动的泥塑课程,欣赏美术活动中幼儿与材料对话“真实、有趣、活泼”的教育存在;从生活中出发,让教育回归,以目标为指引,借由每个生活场景真实映射幼小衔接中“我们已准备好”的态度,看到了一场以幼儿为主角,自我整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幼小衔接课程,欣赏“持续、专注、朴实”的教育态度;Steam教育下用无数个“小小科学家”用项目创造发现“新世界”的一个个有趣故事,挖掘故事背后幼儿工程能力的提升,感受“科技、创新、自由”带来的教育体验;以四个“密码”开启的幼儿与戏剧课程之旅,场景、舞台、演员,是孩子们永不淘汰的游戏,用儿童的兴趣与喜欢为课程凝聚力量,用课程魅力抓住孩子们的心,这个舞台“生动、艺术、张扬”似孩子的天性。
老师们说:
二、在“众说”中体验有深度的教研
基于一天半的特色课程内容的分享,围绕幼儿园课程建设,老师们进行了分组研讨。
小班组认为我园的园本课程是可以基于幼儿发展需求、基于幼儿兴趣导向的能够推动幼儿在领域能力表现中有所突破与提高的。园本课程的建设可以抓住园本文化核心元素,艺美荧星、爱润童心,在“艺与爱”中体现课程本质。其一,结合运动与艺术的特色,融合节日、大型活动,将课程做到拓展与延伸,实现课程走向大型游戏、走向自然社会、走向生活实践的作用;其二,可以建设一些以幼儿过程式体验为主的,而不强调课程成果的整体性的、有延续性的课程,比如我们现在在做的美术特色课程的建构,我们可以从生发一些有美术教育价值的活动,到用科学研究的态度去不断优化、验证它的价值,然后把好的留下来,把新的添进去,进一步发挥课程过程中对幼儿成长的阶段性可视性的推进变化;其三,也可以结合音乐,构建艺术化园本课程,可以是以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为载体,以一种游戏化形式呈现。我们认为,课程的建设应该有传承性,就是把一些我们艺术特色中经典的、有研究价值、对孩子发展有益的课程不断发展流传,变成幼儿园经典的生成性课程,真正体现我们的课程“是自己的、是孩子喜欢的、是经典的”这样的理念。
中班组认为课程的出发点在于儿童的经历性、发展的可能性、行动的真实性。教育家杜威曾提出的观点“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课程作为教育的载体,往往是由幼儿提出的“问题”引发,此时的“问题”体现了幼儿对未知经验的兴趣与渴求。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知识、能力与经验的获得与重组,再产生新问题,进而改组与改造,形成“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用清晰的点面或阶段分解关注到幼儿行动、发展、经验的增长,我们认为这才是课程的意义所在,也是开展课程的基本条件。
大班组认为课程建设的本质是以儿童为中心构建的园本课程。现下我们多数都在用“普适性”课程,这些课程的实践运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律性与适用性,更易实践操作且得到有效价值体现。然而,随着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发生,幼儿园课程应是基于儿童视角、紧扣园本特色、综合多种有益资源来系统构建的课程,而课程建设应该紧扣园本化,以建设一种富有园本文化特色,且与实践相伴、在实践中进行并收获的活动。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是班级课程,因此以班级作为园本课程建设的基点,以儿童发展作为园本课程发展的基本思想,以教师为主题主动建构科学、高效的课程样态为课程建构路径,以全局观处理课程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传递正确儿童观,推动课程学习的深度与厚度,系统建构课程,助力儿童发展。
面对课程建设我们的问题与调整:
1、 课程建设中应以理论引领实践,对理论学习的持续性、深入性可以进一步加强。
2、 有效处理基础性课程与园本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学会去借力,借基础性课程的力生发落实园本课程,借园本课程的力让基础性课程变得活跃有生机。
3、 园本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实践过程。园本课程文化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种积淀和传承,不能现成复制,不能随意照抄,如何用科学的方法,有效选择、深度挖掘、聚力构建,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听而学,学而研,研而思,思而行,在有温度的教育中行有深度的教研,用科学的分析与思考来提升教师,让培训不仅是当下的感受,而是更长久的发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