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星视线:“研”途有儿童,思辨明立场
“研”有策,则思行有效。9月,为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项目”的研究,以《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政策文件为指引,小荧星幼儿园的教师们学理梳脉,把好“儿童立场”,以教师、儿童双向视角,进一步解读项目内涵,在研讨中提升科学教育理念,为科研生花。
在理论中提升
学习为教育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教师们通过集体学习、年级组学习、个别化学习等形式,进一步深刻认识“儿童所需”。
顾晔:我认为“儿童所需”就是,我们的项目必须是孩子喜欢的,能够长期保有兴趣与热爱的,我想如果能够看准了他们喜欢的游戏,那老师不用多说多做,他们就会全情投入进来。
俞秋鸿:我觉得“儿童所需”,就他们的需要。这个所需是会变化的。就像有的时候他们需要有趣的,有的时候他们又想要有挑战的,也有的时候他们会想要“天马行空”的……
顾盈:“儿童所需”其实就是童心。当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就能知道“此刻、当下、我们的需要……”
每位教师用自己的理解,阐述“儿童所需”。立足儿童视角,他们的喜欢、他们的需求就是最生动的课程来源。
在对话中解读
立足教师立场,如何为孩子们构建属于他们的项目游戏呢?对话碰撞,在多次研讨中,教师们围绕班本特色项目构建,基于对班级幼儿现有水平、发展趋向与兴趣爱好的熟知,践行“儿童所需”,初步勾勒项目“模型”。
黄衍老师:对于小班孩子来说,能引起他们共鸣的,一定是他们“真实存在”的体验。例如:生活中的玩具、零食、电视剧,我会紧扣“生活”这个词,发现大家的共性点,寻找他们的“哇”时刻,来思考对于“班级特色项目内容”的计划。
顾纹老师:我觉得孩子还是离不开“自由”“探索”“快乐”,他们需要这些。下雨踩水、玩沙扔泥、在落叶上跳舞、在影子下游戏……最能给予他们这些的便是大自然,所以我想,聚焦“自然”而生的话题,定然是他们无法拒绝的。
殷佳淼老师:通过近段时间对于孩子们的游戏观察,我发现我们班孩子进入大班后,对科学探究会有积极与好奇。我想,如何以“科学”为源头,引导他们玩出自己喜欢的游戏,探究出科学与创意想融合的美,以这样的视角进行深入,也许能看到不一样的他们。
9月,我们与书为友,9月,我们开展对话,当“研”途遇见儿童,当项目浸润童趣,无论是教师还是儿童,都将回归为儿童最本真的模样,共同体验童心里的美。
教育理念不是一段文字,而是将文字转化为多个快乐游戏、成功体验的思想引领。我们以“儿童所需”初探“项目模型”,让研训有聚焦、更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