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所“育”:爱与“教育”不冲突
我是一名80后母亲。做母亲,我总希望自己十全十美,憧憬着自己能够按照教科书般完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做好孩子走入社会、走向独立前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尽管在多生枝节的成长路上,很多时候依然存在未知的困惑,但坚守家庭教育中的底线与原则,是家庭在教育孩子上达成的共识。
我爱我的孩子,但教育与“爱”并不相悖。明辨是非、进退有度、赏罚分明,学会理性的“爱”孩子是我这几年家庭教育中最深刻的感受。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作为父母,若一味以“爱”之名,过度保护孩子、为孩子的错误找借口、寻理由,或者享受孩子对父母过度的依赖感……太多行为背后,只能满足父母从中获得的短暂的自我角色的成就感,但于孩子的成长并无益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教育”的角色,就意味着要守护家庭教育理念上的原则与底线,这是自孩子出生起我们就谈论过的事情。
1、关于“礼仪”这件事
一次外出聚会,看到两个大声吆喝、窜上跳下、自由随意、任性而为、打翻服务员盘子的孩子成为众人的焦点,而一旁的父母能读懂周围目光中的含义,满脸的尴尬却只是轻描淡写一声,回来。我想家长也许都在做心理自我暗示:他们还小呢!在这些现实中真实的行为面前,我意识到了孩子餐桌礼仪的重要性。在我小时候,逢年聚会吃饭,我的母亲经常唠叨:筷子不能敲击碗、爱吃的菜不能一个人吃完、进餐后要将桌子上的菜米粒自己清理干净、吃完后想下桌得礼貌向大家打招呼、吃饭不能大声吵嚷、吃完饭筷子不能乱扔……我的餐桌礼仪就在长期的口水熏陶下形成了。而今,面对我的孩子,这种最为家常的礼仪传承就开始了。有时的严苛,引来的就是哭闹不止,遭到了老人的抵触,但我依然坚持。“小”是孩子最大的优势,正因为小,才是最合适的教育时机,任何一种习惯一旦养成后再去纠正,对孩子对父母都是一种挑战。因此我告诉我的父母:现在的严格,是我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不学礼、无以立”。
我的孩子,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就是让他们学会“独立”的第一次尝试。自会拿勺起,孩子就没有喂过饭。最初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服务意识,吃饭永远在规定时间内;时间久了,偶尔开始耍赖,要喂,老人禁不住三两句撒娇就开始了帮手活动,殊不知,这一帮极有可能变成了一个长期性“博弈”试探。于是,与长辈一场深刻的谈话;制造一场“不愿意拿勺子就可以不吃、但不能喂”的饭桌博弈就精彩上演。尽管过程很波折,但结局很正确。自此,关于吃饭这件事,再也不需要引起不必要争吵了。这些习以为常的“独立”小事,虽不能一蹴而就,但细节决定未来,因此“不放任、不轻视、不错过”每一个教育的契机。
我们将陪伴孩子一段岁月,我们会看着他们经历更长的岁月,我们的任务是:让他们能够在未来没有父母呵护的时光独立而美好,豁达且自信。愿他们温柔以待岁月,坚强可抵困难。一切美好的背后必须要艰辛与付出。
“独立”并非有一个固定的年龄,每一步“放手”的成长,都是清晰可见的喜悦。幼儿期的独立是生活中每一种生活能力的提升;少年期的独立是生活与心理上更多的需要……在孩子该需要学会的时候,全力放手,不加干预,努力做一个睿智的家长,在成长的过程中,给与他们最恰到好处的帮助。现在的每一步都是在对他们未来每一个行为负责。我想,这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